吞咽障碍在帕金森病(pd)患者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,口咽部吞咽障碍主观患病率为35%;然而,由于许多患者症状不明显,客观患病率高达82%。一项来自中国的临床研究[1]表明,在中国pd患者中, 吞咽障碍发生率高达87.1%。
目前pd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很多,包括改变饮食和吞咽动作,多巴胺能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,呼气肌增强,基于视频的生物反馈治疗等等,但是治疗效果参差不一。近年来,运用在吞咽障碍治疗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不断涌现,如经颅磁刺激技术(tms)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(tdcs),但它们多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。目前,运用脑刺激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困难进行治疗的案例较少。
鉴于rtms已在pd患者中被证明对肢体运动控制有益[2],如m1手区(cz往前1cm;往外侧5 cm)、邻近食道运动区(cz往前3cm;往外侧6.6cm)[3],推测tms可能对吞咽困难和肢体症状都有益。
2019年发表于《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》杂志的一篇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为我们展示了tms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的有效性,详情如下:
33例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按2: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(真刺激:假刺激=2:1),使用8字型线圈进行共10天(5天/周)的假rtms或真rtms刺激;每次用10串20hz的刺激对每个半球(先右半球再左半球)进行连续刺激,每串刺激持续10s,串间隔25s,半球间间隔5min,刺激强度为90%rmt,即每次每个半球共刺激2000个脉冲。
鉴于之前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(khedr等人,2006年),3个月的随访期间每个月会进行5次tms强化治疗。假刺激与真刺激使用相同的参数,但保持线圈边缘与刺激皮层呈90°并远离头皮,使假刺激患者接收到刺激的噪音。
在治疗前、治疗结束后,以及治疗结束后第1、2、3个月,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(updrs iii)、自我评估量表、日常生活活动量表(iadl)和阿拉伯语吞咽障碍指数(a-dhi)进行评估;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咽部过境时间(ptt)和最大舌骨高度时间(h1-h2)的视频透视测量。
1)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、自我评估量表、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、治疗后、1个月、2个月和3个月后显示,时间对真刺激组的所有评分量表(updrs iii、iadl、自我评估)都有显著影响,而在假刺激组没有观察到这种变化,iadl无显著变化意义。但对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iii,真刺激组(22.0 9.9)updrs iii评分的平均变化(刺激10次结束后—刺激前)显著高于假刺激组(2.3 5.4),且p=0.0001。
(10次高频rtms对不同临床评分量表(updrs iii、idal和自我评估)的影响)
a-dhi指数真刺激组(14.4 9.9)较假刺激组(0.9 3.0)平均降低(刺激10次结束后—刺激前)更明显,即吞咽困难情况改善良好(p=0.0001)
配对t检验显示,在真rtms组中,到最大舌骨高度时间(h1-h2)和咽部过境时间(ptt)在吞咽液体方面有显著改善(p= 0.04和0.03),而在伪rtms组中没有观察到这种变化。
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(updrs iii)和阿拉伯语吞咽障碍指数(a-dhi)评分显示,真rtms刺激可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吞咽困难。效果可以在最后一次治疗后立即看到,并维持至3个月后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,患者每月接受5次rtms治疗,这可能有助于维持疗效。
文章来源:
eman m khedr,et al. the effect of high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advancing parkinson's disease with dysphagia: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.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, 2019.
参考文献:
[1] ding x,gao j,xie c,et al. eur j clin nutr,2018, 72: 82.[2] siebner hr, mentschel c, auer cconrad b (1999)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has a beneficial effect on bradykinesia in parkinson's disease. neuroreport. 10(3): 589-594.[3] khedr em, abo-elfetoh n, ahmed ma, kamel nf, farook m, et al. (2008) dysphagia and hemispheric stroke: 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udy. neurophysiologie clinique/clinical neurophysiology. 38(4): 235-242.
以上内容由依瑞德临床医学中心翻译整理,有不足之处请指正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后台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干货:
如回复“抑郁”
获取tms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