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颅磁刺激(tms)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,被认知神经科学家迅速采用,并被广泛用于研究知觉、运动和认知过程。其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,临床应用价值也得到普遍认可,但tms技术的价值绝不仅限于此。
近年来,国内外最新的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联合应用方面。将tms与神经成像技术相结合,可以用来研究以往单独用tms或神经影像学无法解决的问题,为理解人类大脑功能提供了广阔的前景[1]。
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(fnirs)是一种基于近红外光学的神经影像学方法,可提供血流动力学反应的测量。通过发射近红外光穿透生物体表面,利用近红外光被大脑皮层血红蛋白吸收的原理,检测大脑皮层血液量的分布变化,通过一定的规律来反推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。
tms与fnirs的联合应用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技术联姻,可以直接研究大脑皮质的激活和连通性,与其他并行tms神经成像方法相比,它具有一些优势:
首先,近红外光信号基于光强度,不易受到来自tms脉冲的电磁干扰。相比而言,tms-eeg和tms-fmri分别测量电场和磁场,需要大量的技术创新来克服tms诱发的电磁伪影;
第二,光学成像方法允许tms刺激任何目标头皮位置,并且不受mri扫描仪中tms线圈定位的实用性限制;
第三,fnirs提供了氧合血红蛋白(hbo2)和脱氧血红蛋白(hb)浓度的测量,允许对tms诱发的人体血流动力学反应进行更详细的研究;
最后,光学成像设备性价比高,使得在实验室环境中可以很容易地研究皮质连接、兴奋性和动力学。
fnirs正被评估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,用于评估rtms治疗的结果[2]。
近红外光谱(nirs)通过测量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(hbo2)的变化来探测线圈的定向对tms治疗的影响。该研究对左前额叶进行单脉冲和1hz rtms治疗,同时记录双侧刺激皮层处的脑血流变化,线圈方向的变化是从中线逆时针检查45°、135°和225°角。
结果发现在45°方向上观察到hbo2的最大变化,单脉冲和rtms治疗均适用,但在135°和225°处仅观察到细微变化。这表明在本研究充分显示了近红外光谱在非运动区tms诱发生理反应检测中的应用,且在大多数临床研究中使用的45°角可能证明是最佳的[3]。
★ 2017年有团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,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选择性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的疗效研究。
他们选取了8名卒中后慢性期失语症患者,基于治疗前fnirs的语言任务测试,被试被分为了左半球激活和右半球激活。其中左半球激活的患者接受右下额叶的1-hz tms治疗(rtifg;低频rtms [lfs]组),右半球激活者接受右下额叶的10-hz tms治疗(rtifg;高频rtms [hfs]组)。
患者接受了为期11天的rtms治疗和强化语言治疗(ist)计划,结果两组均显示语言功能的显着改善。这说明fnirs指导的选择性rtms治疗和强化语言治疗(ist)对失语后中风患者的治疗产生了语言功能的显着改善,两组均表现出相似程度的改善[4]。
图1 上边显示的是fnirs任务方案,下边显示的fnirs的排布方案。其中红色的表示发射光源,蓝色的表示接收器,共48个通道,其中5通道和30通道是对应ba4区和ba5区。
图2 低频刺激组和高频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nirs测试图。
结果显示在lfs组,与治疗前相比左右半球的激活都减少,而相对于对侧健康半球,病变同侧的半球表现出更强的激活作用;相反,在hfs组,与治疗前相比,大脑半球相对于同侧半球表现出更强的激活。
★ 有研究报道过用tms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会引起脑血流的改变,但刺激期间这些活动变化与tms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。
2018年由shinba等人进行的临床试验研究,用120%rmt、10hz rtms治疗耐药性精神病患者的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,刺激期间发现该区域hbo2显着增加。在为期6周的治疗过程中,作者观察到刺激反应中hbo2持续增加,与抑郁量表所描述的临床改善结果一致[5]。
03 前景
总之,tms与fnirs技术的联合应用,为研究人体皮质动力学和连接性提供了灵活且经济的方法。神经血管耦合和神经可塑性的独特机制,可以通过在使用tms的同时测量血液动力学响应(fnirs)来揭示,这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带来巨大的优势。
武汉依瑞德联合资联虹康设计了国内首款与tms专用线圈适配的光纤支架,这项独创的技术一方面保证了tms治疗线圈可以密切贴合头皮相应部位,保证了tms的治疗效果;
另一方面将光纤支架嵌入在tms线圈拍中,保证了fnirs检测的准确性,避免了tms治疗中fnirs出现的运动伪影和近红外光被线圈遮挡,达到tms治疗期间能同步、实时、连续检测大脑皮层血红蛋白相对浓度的变化。
参考文献:
[1] parks, n. a. (2013). concurrent application of tms and near-infrared optical imaging: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otential artifacts.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, 7, 592.
[2] curtin, a., tong, s., sun, j., wang, j., onaral, b., & ayaz, h. (2019).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grated functional 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y (fnirs) an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(tms) studies.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, 13, 84.
[3] thomson, r. h., daskalakis, z. j., and fitzgerald, p. b. (2011a). a near infra-red spectroscopy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pre-frontal single and paired puls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. clin. neurophysiol. 122, 378–382. doi: 10.1016/j.clinph.2010.08.003
[4] hara, t. , abo, m. , kakita, k. , mori, y. , yoshida, m. , & sasaki, n. . (2017). the effect of selec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with functional 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intensive speech therapy on individuals with post-stroke aphasia. european neurology, 77(3-4), 186-194.
[5] shinba, t., kariya, n., matsuda, s., matsuda, h., and obara, y. (2018). increase of frontal cerebral blood volume dur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depression is related to treatment effectiveness: a pilot study with near-infrared spectroscopy. psychiatry clin. neurosci. 72, 602–610. doi: 10.1111/pcn.12680
关注公众号,后台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干货:
如回复“抑郁”
获取tms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文章